1700年前,曹孟德率军北伐乌桓贵族,登临碣石,写下着名诗篇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”毛泽东诗“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……”使曹操的雄心才略得到了升华。
这么一座名山,在历史上却位置不定,被颠三倒四,搞得阴差阳错。究其根源,在于班固着《汉书》之后,将禹贡碣石从渤海东岸搬到了渤海北岸。一说在昌黎、一说在乐亭、一说在抚宁、一说在九门、一说在蓟县等等。
那么,碣石究竟在哪里呢?
其实,禹贡碣石在山东无棣,马谷山即是碣石山,已被无数历史资料所证实。稍摘如下:
其一,明朝大地理学家、大历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所着《肇域志》记载:“济南府海丰县有马谷山,即大碣石山。”
其二,1931年商务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》在“马谷山”、“黄河古道”、“碣石”3条目中,均记载无棣马谷山为碣石山。
其三,《山东通志》记载:“在山东无棣县城北60华里,一名大山,山西南半麓有洞广二丈余,深不可测。相传有龙马从此出,故以为名(马谷山)。肇域志记载以为古碣石山。”
其四,历代《无棣县志》均记载:“大山,旧称碣石山、盐山、马谷山。”
其五,《汉书·郊祀志》记:“始皇后三年(前215)游碣石。”《山东通志》云:“秦始皇东游至碣石,次舍于此,因名厌次县。”无棣秦时属“齐郡厌次县”.
马谷山,在无棣县城北30公里处,海拔仅62.4米,方圆0.39平方公里,山体由玄武岩、火山蛋、火山灰构成,系12万年前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……”唐代刘文伟,永徽年间曾在无棣县任职,他经实地考察认为“马谷山在九河入海处,断为碣石无疑。”(《无棣县志·疆域志》)。
“海”是指渤海
“九河”是黄河下游分支,是岛夷的贡道路线。
“碣石”是岛夷由海入于河的导航标识。
只要打开一张现代的《中国地形图》,我们会在华北地区看到一个百川汇流的地方,这就是河南浚县以北到河北广平、大名、河间及山东聊城、滨州以北的广大地区。河的源头部分比较密集,然后逐变疏,但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流向东北注入渤海西岸。
马谷山之东,到魏晋时仍是一片大海,叫做月明沽,是海盐产地,所以马谷山被称为“盐神山”或“盐山”.《山东通志》载:月明沽在海丰县(今无棣县)东北。“《寰宇记》载:”月明沽西接马谷山,东滨海,煮盐之所也,今名月河口。“
旧时马谷山上尚有碧霞宫、文昌阁、吕祖祠,山麓有盐神庙、清凉庵、观音殿、关帝庙等寺庙,香火兴盛。无棣县地处九河之末梢;马谷山,古称碣石,一座山峰茕茕孑立于河故道之入海口,与《禹贡》”夹右碣石“之文相合,可以断定,无棣马谷山即《禹贡》之碣石山。